政治的学习大多数都是对概念的理解,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掌握这些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联系,比如:“完善”总是和“制度”搭配、“提高”总是和“能力”搭配、“制度”总是和“体系”搭配。小编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助到你!
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了解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2
一、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3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者的含义与内容:
①社会存在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包括: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
C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B包括: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能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4)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又为什么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①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两者的含义:
①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和劳动对象等因素。
②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
3.生产方式
(1)含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2)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重要性: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两者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③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二)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7.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特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3)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4)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5)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6)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
A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B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请先
!